【健康养生】今日惊蛰,天气回暖、雨水增多、百病萌芽,学点养生招,预防春季病
发布时间:2024-03-05 人气:0
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,此时,天气回暖、雨水渐多。
一声声春雷落下,不仅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,细菌、病毒也开始进入繁殖活跃的时期。
所以,惊蛰时节养生一定要注意预防春季传染病,增强体质、维护好身体的正气。
,时长01:31
1
惊蛰起居·别睡太多
惊蛰前后阴寒之气渐降,阳气升发,人体血管舒张,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弱,经常让人感觉懒洋洋,感到疲劳、常想睡觉,这就是所谓的“春困”现象。
很多人认为只要多睡就可以不再犯困,其实不然。
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。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。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披发缓行,以使志生。”
因节气变化昼长夜短,所需睡眠时间相对减少,提倡人们适当早起,以适应自然界之气。
过多的睡眠,不能顺应春季特性,反而会抑制阳气升发,只能越睡越困。应到郊外远足、踏青,适当锻炼,升发阳气,缓解春困。
2
惊蛰饮食·省酸增甘
惊蛰时阳气初生,饮食不注意则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。
此时应遵循“春日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”的养生原则,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健脾,如糯米、黑米、高粱、燕麦、南瓜、扁豆、红枣、桂圆、核桃、栗子等。
另外,惊蛰时节,气温回升较快,但仍有乍暖还寒的时候,容易导致口干舌燥、咳嗽等情况出现。
对于这种问题,可吃一些雪梨以滋阴润燥。梨的食用方法有多种,生食、榨汁、炖煮以及做成冰糖雪梨等甜水俱可。需要注意的是,吃梨时一定不要削去梨皮,否则功效大打折扣。
3
惊蛰着装·适当春捂
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,但气温变化较大,尤其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,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、行动不灵、酸痛等不适。因此,大家在穿着上还是要以“捂”为主
一般来说,“春捂”有如下讲究:
◆ 冬衣切勿早收起,等气温稳定了再彻底更换;
◆ 出门常携带马甲背心,根据温差变化增减衣物;
◆ 切莫捂出大汗立即脱衣吹风,否则更易导致感冒。
4
惊蛰情志·宜疏不宜堵
肝属木,喜条达,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。人体肝阳之气渐升,阴血相对不足,容易发生肝火偏盛。
若不注意滋肝养血,可导致肝火过旺,由此易引起易怒、眩晕、目胀,尤其是老年人还会引起血压波动和中风等疾病。
年轻人则因春季阳气骤然上升引动体内热气,如果此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,则易出现长痤疮、怕热、出汗等症状。
此时,要重视情志养生,力戒焦躁、抑郁等有害情绪,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的方法使怒气消除,切忌妄动肝火。
5
惊蛰运动·和缓舒展
惊蛰过后,自然界呈现复苏之势,人也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,身体各脏器以及肌肉、关节的功能都还未恢复到最佳状态,此时不宜进行激烈的运动。
大家可以趁惊蛰阳气升发之际,到旷野郊外去放放风筝,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,使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,加快人体血液循环。
惊蛰保健小技巧
1.闭目转睛:现代生活中电子产品普及甚广,用眼过度问题普遍存在。中医认为“久视伤血”,平日我们过度用眼,对气血也是一种消耗。而目为肝之窍,闭目转睛可以保养肝肾之精血,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排除杂念,静养心神。心烦意乱、工作忙碌时也可将此作为一种调节情志的简便方法。
2.艾灸散寒:惊蛰时节,气候乍暖乍寒,早晚温差较大。如果人体阳气不足,肝气郁遏,加之外感风寒湿之邪,容易引发或加重多种疾病。这时,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艾灸,以预防疾病。
3.梳头宁神:常言道:“春梳头,一年通。”诸多中医养生专著中都强调了梳头的重要作用。特别是春天梳头,有助于疏泄肝气,还可以缓解春困。梳头时可以刺激到头部多个穴位,如百会、四神聪、太阳、玉枕等,能起到开窍宁神、升清降浊的作用。最佳的梳头时间是晨起后,睡前其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