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淮北市中医医院!行风热线投诉电话:3198111,3196357,3198132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医科普

冬至养生 ——读《二十四节气养生手帐》

发布时间:2020-12-10 人气:0

 

冬至养生 ——读《二十四节气养生手帐》

    冬至是我国第22个节气,民间素有“气始于冬至”的说法。冬至过后,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进九”,我国民间有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的说法。古人认为,冬三月是“生机潜伏、阳气内藏”的季节,应讲究“养藏之道”。冬季闭藏,万物休整,神志深藏于内。人在这时只要顺应这一时令,遵循"冬藏"养生之道,做到多"储蓄"、少"透支",就能健康长寿。

一、冬至如何养生?

    1、注意防寒保暖  在寒冬季节,对老年患者,有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冠心病、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来说,要特别提高警惕,谨防发作。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服,衣着既要舒适又要保暖性能好,又要柔软宽松,不宜穿得过紧,以利血液流畅。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,如平时用冷水洗脸等,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。

    2、注意饮食调养  饮食要温补适宜,不要食太多寒凉的食物,水果宜适当加热食用。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,如食用糯米、狗肉、大枣、桂圆、芝麻、韭菜、木耳等,要多吃些羊肉、牛肉、核桃、栗子、木耳、红薯等适宜的食物。冬至节气,是进补时节,可以适当的熬制高汤,加一些当归、人参、黄芪等,以增强体质,但要注意进补得当,根据体质情况,适当进补,如阳热体质进补过多,可致上火。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,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。

    3、注意起居精神调摄  在起居方面,冬至到小寒、大寒,是最寒冷的季节,患有心血管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,患“中风”患者增多,要注意保暖,晨起锻炼,不宜过早,天冷也易冻伤。因此,早睡晚起,日出而作,保证充足的睡眠,有利于阳气潜藏,阴精蓄积。同时保持精神畅达乐观,不要强求名利、患得患失。

二、冬至到了要预防哪些疾病的发生?

    1、预呼吸道疾防病  冬至前后天气寒冷,人们主要在室内活动,加之冬季人们习惯于门窗紧闭,室内通风不足,大大增加了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几率。其中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。要预防呼吸道疾病,尽量减少去人群聚集场所的机会,要注意居室通风,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,提高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;加强锻炼,增强体质。

    2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   冬至的天气特征是寒冷、气温低,低温寒冷对健康的影响很多。寒冷的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明显的,而心脑血管病患者对此最为敏感,冠心病心绞痛、心肌梗死、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频繁,约有一半左右的心肌梗塞和冠心病患者,病情不同程度地加重,甚至会诱发急性心衰和猝死的发生。

    3、预防胃肠疾病的发生  冬至,天气寒冷,如果不注意饮食及保暖,容易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,出现胃痛。腹泻、腹痛等,所以,要注意饮食起居,防止受寒。

三、下面我介绍几个保健养生的方法:

    1、艾灸:灸足三里、神阙、关元等穴位,以生发人体阳气,可益气补阳,温肾健脾,祛风除湿,温阳救逆,温通经络,调和气血,对身体非常有好处,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

    2、“三九”穴位贴敷:冬至是一年中之最寒冷的时令,人体阳气为温煦脏腑器官,收敛于内,使得气血运行缓慢,选择在冬至日采用具有辛散温通的中药选穴贴敷,可疏散风寒、疏经通络、温补脏腑,以达到急则治其标、缓则治其本的效果。《黄帝内经》曾指出“冬至一阳生”,即体内阳气开始回升,对“冬病”患者贴敷,以助其阳气的生发,顾护肌表,扶正祛邪,同时也巩固三伏贴敷的疗效,可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和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

    3、搓后腰:养阳气腰眼为经外奇穴,位于人体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—4寸的凹陷处。

用手掌搓腰眼和尾闾,不仅可以疏通经脉、强壮腰骨,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,且男女都适用。

    4、服食膏方: 根据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的中医理论,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,因此,我国民间素有冬令进补的习惯。而冬令进补,更以膏方为最佳。服用膏方能改善健康状况,提高免疫力,增强机体防病的能力。增强体质、防止早衰、延年益寿。

   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炎、咳嗽、支气管哮喘、慢性腹泻、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病人,亚健康人群,比如有失眠、神经衰弱、抵抗力下降、经常感冒等症状的人群,更年期妇女、产后、术后的调养,以及女性不孕不育、月经不调、乳腺增生等妇科、内分泌疾病等,均可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膏方。   

心病科主任医师  花继平

快捷导航

交通引导
服务时间
专业介绍
就诊须知
住院须知
预约诊疗
咨询服务
医保服务